公司动态 分类
Z6尊龙凯时无极斋分享:故宫《茶·世界——茶文化特展》系列11

  Z6尊龙凯时韩回之,字无极,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。爱好收藏,对古代武备、漆器、茶具、香具、印珠、玉器都有涉猎。博涉而深究,视野开阔,颇有心得,乐艺会特开设专栏《无极游》,陆续刊登各系列藏品,与各位同好分享。本篇是古欢斋主韩回之带大家欣赏故宫博物院

  传说神农时代,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,考古证明人工种植茶树的历史超过六千年。自汉代以来,关于茶的认知和制备方法日趋多样,饮茶不仅发展为日常必需和生活时尚,也成为中国哲学“和合”思想的表现。

  一千多年来,茶从中国走向世界,融入各国人民的生活,不同的文化因素也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。以茶为媒,交融互鉴,茶是承载历史和文化的“中国名片”。

  本展览汇集国内外30余家考古文博单位的藏品,以展示茶文化数千年来发展、普及的历程,及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、世界大同的哲学追求。

  “茶·世界——茶文化特展”在故宫博物院展出。本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,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,展品总数达555件(组),以鲜明的主题、宏大的规模,立体展现穿越历史、连通地域、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。

  茶出中国,源远流长。在浙江发现了已知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根,距今约6000年。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经过煮(泡)的茶叶遗存,是最古老的饮茶实物证据,距今约2400年。数千年间,种茶技术不断提升,备茶方法也几度变化。历经传承与创新,茶从最初的药用、食用,发展到流行于今的大众饮品,始终在国家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
  茶道千载,以和为尚。中国人将对人生、家国、自然、宇宙的思考和生活实践相结合,构成茶文化的精神内核。茶与器的讲究,备茶方法的选择,品茗环境的营造,无不贯穿着中国哲学“和合”思想。茶,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,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  此像原陈设于承德避暑山庄千尺雪。乾隆皇帝茶舍中多陈设茶仙人像。《竹炉山房》诗云:“时鬻茶者陶其(指陆羽)形置炀(音样)突间,祀为茶神。今山房内亦复效之,未能免俗。”可知此像为茶圣陆羽。

  此套茶具出土时,砂釜Z6尊龙凯时、盏、执壶、盖盒和茶匙集中放置于陶托盘中,显示出这是一套功能齐备的点茶茶具组合。砂釜底部有烟熏痕迹,说明应为实用器具。

  此壶为辽地生产的黄釉器,相近器形见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张匡正墓出土备茶图壁画。其制作工艺、功能和器形受唐五代时期执壶影响,亦具有明显的辽瓷特色。

  相近白釉钵见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张世卿墓出土备茶图壁画,说明此类器物用于点茶过程,是一种备茶用具。在北宋瓷器和辽地壁画中出现同类器物,反映了两地饮茶文化的交流和融合。

  茶和天下,美美与共。从茶叶产区到无茶之地,茶始终是丝绸之路、茶马古道上流通的重要物资之一。从邻邦到远洋,茶文化在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、不同族群中交流互鉴,使世界文明更加丰富多彩。

  此壶的器形和铜胎画珐琅的装饰工艺均来自欧洲,是乾隆皇帝将外来技法和器物改进,应用于饮茶的实证,体现了清代茶文化的兼收并蓄。

  清人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:“普洱茶味苦性刻,解油腻、牛羊毒,虚人禁用。苦涩,逐痰下气,刮肠通泄。”普洱茶可消食祛毒,理气通胀,是茶马古道中往来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。

  此茶罐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洛香镇所产,是当地侗族敬神烧茶的用具。打油茶,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俗。从配料准备、茶汤煮制到敬茶用茶,打油茶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仪式感,必须由家中主妇或指定女性主持。

  第四单元为茶韵绵长,旨在体现茶正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活跃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,茶文化从传统中走来,滋养当代,也必将绽放于未来。